14.8 C
Milwaukee
Wednesday, April 24, 2024

怀念祖父

作者:永钧    祖父中等身材,身高大约1.65米左右,不胖也不瘦,微微有点驼背,微黑透红的脸庞,花白的头发,长长的白眉,一副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形象,一看就觉得是一位值得信赖,值得尊敬的老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初冬,祖父的病情开始加重,不断地咳嗽,伴随呼吸困难。一天早上,一直在祖父身边照顾他的姑姑说:“爸爸快不行了”。于是,我们全家都集中来到祖父床边,那时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弥留之际,父亲趴在他耳边不停呼唤着他,他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应答。父亲含着泪告诉祖父:“你的儿子、媳妇、孙儿、孙女都来送你了,你一路走好”。就这样祖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模样很安祥,没有痛苦。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他临终前的这一幕,我都还记忆犹新。 听祖父讲我们家族这一支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花县迁徙过来的,所以我们称呼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婆。阿公出生于一个大家族,曾袓父是前清的举人,在外做官。阿公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家境富裕,在一个大家族里他是最小的儿子,在书香世家里成长,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庭训。他从小在私塾读书,饱读四书五经,学识功底从他的文章与毛笔字中可窥见一斑。 曾祖父对阿公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潜心读书,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由于历史的变革,晚清政府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当时的读书人想通过科举求得一官半职的美梦完全破灭。当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阿公,备受打击,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彷徨迷茫之中,正值孙中山创建了“同盟会”,阿公就加入了同盟会,后转入国民党成为特别党员。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初年各地军阀混战割据,我们的大家族开始走向衰败。大家族分了家,阿公分得的财产较少,于是搬迁到乡镇居住。为了一家生计,阿公投笔从戎,投身于军队成为了一名书记官(部队里的文职官员),开始了数年的军旅生活。当时年青气盛的他还想干出一番事业,后来因亲眼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军官腐败克扣士兵军饷,欺压百姓等现象,加之军旅生活艰辛,他决心离开部队。不想由此还连累了家人,部队找不到阿公,就把阿婆抓去拷打。后来每每提起此事,阿婆就苦口婆心地提醒我父母说,今后我们子孙都不要从政或参与政治有关的职业。但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阿公后来又不得不再次受聘担任了县长。从政多年,目睹民国政府搜刮民脂民膏,派款、抓壮丁,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做这样违背自己意愿的工作。加之薪酬也不断削减,于是他最终决定辞职。 读书一直是阿公的爱好和习惯,《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都是他喜欢读的书,偶尔他也看一些闲书如:《聊斋》《封神演义》等。虽然赋闲在家,但他因饱读诗书,又熟悉民国法律,他做起类似现在律师一样的工作,帮助别人写诉状打官司,从而取得一定报酬贴补家用,周围老百姓都亲切称呼他为“师爷”。解放后,作为一个普通老人,他拥护共产党,关心国家大事,每天看报纸,主动帮助居委会办起了黑板报。他把报纸上的要闻摘录下来,写在黑板上宣传出去。当地政府还特别邀请他参与了县志的编修工作。 我幼年刚记事的时候,祖母就离世了。从此以后,祖父便与我父母和弟妹们朝夕相伴。父亲在外谋生经常不在家,我和祖父在一起的时间是最多的。阿公是一个很爱整洁的人,喜欢身着一件深色的长衫,穿一双圆口布鞋,生活很有规律,早上6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后,抱着他喜爱的青铜水烟袋,青花瓷茶壶,去谭家茶铺喝早茶。午饭后睡一个小时午觉,下午看书或报纸。晩间他喜欢一人独酌,到古家酒店切点烧腊,要二两白酒自斟自饮。有时候我们弟兄姐妹也去他那儿蹭点吃的,听他讲故事和家族里的点点滴滴。阿公一直要我们记住家族排行辈字。在家谱中,我是家族有记录的第23代,排行“永”字。 阿公是一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人厚道之人,经常教育家人要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曾听他讲起过在部队里从枪下救出一条年青生命的故事。在一次行军中,他看见一位连长要枪毙一个逃兵,他立即叫勤务兵制止了正举枪准备射击的连长,问明了这个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娃娃兵的真实情况。原来这孩子是被抓来的壮丁,家里很穷,只有一个老母亲,他立即就把这个年轻人放了。一提起这件事他就感慨不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做了一件为子孙后代积阴德的事。 阿公对儿孙后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视,经常给我们讲述家族史,灌输一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我刚上小学就开始给我讲一些“三字经”里还听不太懂的励志故事,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窦义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李密挂角”等。再长大一点,可能是为了开发小孩子的智慧和好奇心与想象力,就讲“西游记”--孙悟空翻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没有翻出佛爷的手心,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故事;“封神演义”、“姜子牙打死琵琶精“和“一千零一夜”魔鬼被装进瓶子里等神话故事,可见对儿孙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他对我们的学习和品德要求也十分严格。记得我小学二年级刚开学不久,因为贪玩我和两个同学逃学,将学校刚发的语文课本丢了。他告诉了我母亲,我也做好了挨揍的准备。当母亲举起板子要打我的时候,被阿公制止了,他说:“你打他他只知道皮肉痛,但没有触痛他的心,以后照样犯”。第二天阿公就找我同学借来了一本语文书,按照同样的大小和页数,用毛笔一页一页地抄写了整本书并用硬纸装订好。在交给我这本书之前,阿公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部队的时候,有一个参谋,马虎大意将一份文件弄丢了,差点把命丢掉。由于有上级说情,才给了个开除处分。阿公最后严肃地教育我,你这样从小不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马虎大意,如果长大了为公家办事要犯大错的。他说的这番话让我记住了一辈子。 诚信做人、遵守纪律,也是阿公教育我们的做人原则。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原本在家附近的完小上学,但听说邻居一小学不但好玩,还给学生发糖果。我自己没有经过学校同意,私自转学到邻居小学。只上了两天课,就被阿公发现了。他非常生气,到学校找到我,要我立即退学,并带我一起回到原来上学的完小,向校长、老师承认错误。回家后狠狠地训斥了我,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做人要有诚信,既然在完小报到上学了,就不能背信弃义,更不能不经学校批准私自离开学校”。经过这次教训,让我懂得了做事要有行为规范,要遵守纪律。阿公还经常教育我,读书就不能偷懒、贪玩,要下功夫。他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当时我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但我还是认识到了逃学,不好好读书是错误的。 这两件事让我印象很深,至今都没有忘记。我孙女在上初中一年级时,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写一篇自己的家族史。她给我打电话要我回答几个问题,其中就问到我小时候最难忘记的事情是什么?我在向她讲述家史的时候,就提到了以上两件事,她如实地写了一篇介绍自己家族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一晃已是几十个春秋,我也早已成为祖父。如今又逢清明,想起祖父对我的教诲,让我受用终生,我也想把祖父这些有益的言传身教和优良传统传承下去,算是留给后辈的一点精神财富吧。   编辑:《密城时报》编辑部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藏在古诗词里的新年与祝福

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大家、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春节诗词,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律回春渐,新元肇启,万里乾坤一夜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人诗词里的浓浓年味。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新年祝福,今天一并送给你!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但惜年从节换,便觉身随日老,踪迹尚沈浮。万事古如此,聊作旧桃符。任东风,吹缟鬓,戏臞儒。韶颜壮齿,背人去似隙中驹。杯酌犹倾腊酒,漏箭已传春夜,何处不歌呼。惟愿长穷健,命酹且欢娱。——宋•李处全《水调歌头·除夕》 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唐•曹松《除夜》 银灯守岁未应眠,一听阳春自洒然。更祝明朝风日好,梅花满眼踏新年。——明•吴与弼《除夜次唐詩韵》 风和日薄馀烟嫩,测测透鲛绡。相逢且喜,人圆玳席,月满丹霄。烂游胜赏,高低灯火,鼎沸笙箫。 一年三百六十日,愿长似今宵。——宋•杨无咎《人月圆》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守岁》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宋•苏轼《守岁》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元•王寂《踏莎行·元旦》 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宋•何汝樵《元旦》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明•陈献章《元旦试笔》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唐•卢照邻《元日述怀》 南北奔波岁月催,足间浑未洗尘埃。休将旧事从头说,且喜新年入手来。千里远同传信雁,一枝同插未开梅。浊醪有尽情无尽,醉人都门首重回。——宋•王铚《别高子勉兄弟》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叶颙《已酉新正》 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于时新。——宋•晏殊《少年游》 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宋•李鼐《鹧鸪天》 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宋•詹初《新春》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宋•赵长卿《探春令·笙歌间错华筵启》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叶燮《迎春》 去岁千般皆如愿,今年万事定称心!新岁序开,同赴新程。祝大家春祺夏安,秋绥冬禧,浅予深深,长乐未央,欢愉且胜意,万事皆可期!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密城时报》编辑部

麦城我家

密城华人

Don't miss

最新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