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任凭“妖魔”游四方

–万圣节随想

                                                                                                               细语

         万圣节(Halloween)于19世纪传入英属殖民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每年1031日,传说死亡的人会变成妖魔鬼怪,回到人间,残害世人。活着的人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大人、孩子穿上怪异的服装,装扮成鬼魂、死尸、女巫、骷髅等极为恐怖的样子,在街上游走驱鬼。可以理解为人与鬼PK谁更恐怖的游戏。细想,这其实采用的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 “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游戏的结果,最终是活人吓跑了死人,正义战胜了邪恶,真善美战胜了丑与恶。如果现实世界中真能“扫除一切害人虫”,人们安乐祥和地生活在“伊甸园“,世界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卷!

[smartslider3 slider=2]



        其实,万圣节无论从视觉、听觉、感觉上没有任何美感,装饰物多是恐怖的死尸、骷髅,有些装饰上更加有电子声音,模仿恐怖的声音。南瓜口感甜美、色彩鲜艳,雕成齿牙咧嘴的凶相,里面放上焰烧的蜡烛,看上去并不令人愉快。这个节日一直被传承下来,必有因果。首先最受益的当属商家,每年二十几个亿的销售额让商家赚得钵满盆满。商业炒作,是最有效的营销方式,现代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喜欢制造节日。“双11”便是近几年商家制造出来的流行的“光棍节”。据报道,该节日创所有节日商品销售之最。

其次最开心的是小孩子,孩子们可以随意装扮成公主、王子、英雄、海盗、或是童话故事里的卡通人物,实现心中的愿望。况且还可以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提着篮子、口袋去平时即使白天也不能靠近的邻居家里,“明目张胆” 理直气壮“、 堂而皇之”地敲门要糖,这是多么令人兴奋而又充满刺激的事情!最近几年,万圣节也被引进中国,一个小男孩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叙述:“这是我有史以来最快乐的一天,怪不得外国人喜欢万圣节!”

        至于成年人喜欢万圣节的原因,有专家分析:成年人内心都住着一个“鬼”,隐藏着邪恶。罪恶与邪恶是非道德的事物,是不被现实社会所允许接受的。平时被制度、道德、规范制约束缚,表现出来的都是友好、快乐、善意的一面。素日里对家人、同事、社会积累的不满,借“万圣节”之机,在虚幻的世界里 ,将自己隐藏在面具下,趁机发泄, “过把瘾” 。按心理学的定义,这是一种心理疗法,有助于心理健康。

         我住的小区每年1031日都会庆祝万圣节,小区居民委员会提前通知各家。小区有十几家印度家庭,我们是唯一一家中国人,属于真正的少数外国人。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我们也跟着邻居们凑热闹,门前的装饰非常简单,最多摆上几个南瓜而已。万圣节在美国是很大的一个节日,我的美国芳邻们非常认真对待。


让我刮目的是小区第一家,几乎将所有万圣节的装饰品全部摆放在院子里:黑蜘蛛挂的墙上,死尸躺在树下,骷髅横尸草地上,幽灵挂在树上,南瓜摆在门口,还有灯光和声音,营造成一幅阴森恐怖的地狱场景。每一次开车经过这家,全身顿时紧张起来,但好奇心使然,不由得多看几眼。不知道这家主人生活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是何感受?我猜想这家主人的用意是请来各路“鬼魂”,摆放家中,好比在家门口驻扎了一个连的兵力,部署了各类先进武器,地对空、空对地导弹,严阵以待,密集防护,任何“鬼怪”无缝可钻、无机可乘,休想伤害我一根毫毛,堪比现代安全防盗系统“ ADT”。小孩子从小就接触这样充满“鬼怪”的恐怖环境,也就见怪不怪了,练就一身英雄虎胆,如同打“病毒疫苗”产生抗体一样,对“鬼怪”并没有畏惧心理。

        捉鬼降妖在西方国家是一场群众运动,在中国则由专业人士负责。钟馗因生的豹头环眼、铁面,民间传说是驱鬼逐邪之神。这方面,东西方采用的是异曲同工的战术。
        中国鬼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起,迷信传说都与鬼神有关。“鬼神” 甚至凌驾于政治之上,那时人们通过“占卜”形式决策国家大事。至今民间仍然流行“黄历”,各种大事仍然需要选择“黄道吉日”;鬼文化更为文学创作和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间传说鬼的故事普遍盛行。小时候最喜欢听大人们讲鬼的故事,以至夜里睡觉常常做噩梦,被吓醒。直到成年以后,心里仍然惧怕黑夜,因为鬼怪都是在夜里出没。

从古至今,成年人对鬼的故事也乐此不疲,十分追捧。最著名的鬼故事是明代汤显祖写的脍炙人口的《牡丹亭》。与西方恐怖恶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牡丹亭》里的鬼却是风流鬼,美貌情深的杜丽娘为梦中的情郎殉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情郎,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人鬼恋曲;最会讲鬼故事的当属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已有十几个版本。清代王士祯应该是《聊斋志异》一名忠诚粉丝,特地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妄听,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现代影视作品加入其中,热衷程度有增无减。根据《聊斋志异》改编拍摄的电影《倩女幽魂》、《古镜幽魂》、《画皮》等,不仅捧红了一大批明星,还拥有无数的忠实拥趸。历史上,中国的鬼文化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各个领域。但是将“鬼”请到家里,排兵布阵,着实需要足够的勇气。可能是受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影响。
         去年的万圣节气温骤然下降,我准备好了一篮子糖果,因为自己不想劳烦一趟趟开门,就直接放在门前的台阶上。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刚放到外边的糖,在我不知情的状况下,就被几个孩子一次瓜分,颗粒不剩。一会儿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敲门要糖,我看着台阶上空空的篮子,内心非常愧疚地告诉她糖已经分完了,她只好带着很失望的表情转身离开了。今年我痛下决心,一定要亲自分糖,尽管辛苦自己每隔几分钟跑出去开门。

因为有了去年的阴影,我每次分糖,都会仔细观察来要糖的孩子的行为。通常是父母带着孩子,父母站在街上,孩子们自己敲门,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拿糖时,孩子们依次一个个来拿。有趣的现象是,有的是大孩子先来拿,再让小弟妹们来拿;也有的是大哥姐站在后面,让弟妹们先来拿。拿糖的顺序不同,体现出了年龄长幼、地位的不同。一个小女孩,看年龄应该是三岁左右,她先拿了两颗糖,抬起头问我:“我可以给我小弟弟拿一颗糖吗?” 我惊喜连连地说:“当然,你可以拿两颗。” 她高兴地拿了两颗糖转身离开了。顺着她走的方向,我看见她妈妈推着婴儿车在街上等她。我猜想婴儿车里一定是他的小弟弟。我被她感动了,她如此小小年纪,已经懂得关心别人,尽管她现在接触的只有她的家人。不难预想,她长大后,接触更广泛的生活范围、更多的社会人群,她也同样会关照她的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人是群体动物,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家庭成员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如何在这个人际关系网络里游刃有余,与每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具有强大的精力和体力。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具有“爱的能力”,做有爱心的人,为他人付出,这是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
         纵观万圣节诸多林林总总,以个人的视角,肤浅地思考和认识。抛砖引玉,读者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万圣节作为节日,给社会带来经济繁荣,为孩子们带来快乐,传承一种文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来庆祝。


 
 (编辑 《密城时报》编辑部  三心
图片来源网络
 

合作伙伴
[smartslider3 slid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