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C
Milwaukee
Wednesday, April 24, 2024
博客 页面 26
曾德坤(中文老师:孙宝红)      ouch!我又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了。我对爸爸说我不想再骑了,太难了!但是爸爸还是鼓励我再试试,于是我就又骑上去了。那是在我五岁暑假的时候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刚开始爸爸教我时我骑得很慢,爸爸在后面扶着我满头大汗的跟着跑。过一会儿我就可以骑得快一点了, 可还是会不断的摔跤。 每次我吵着要回家时爸爸都鼓励我 “坤坤,再来一次,你一定会学会的!” 。听到后我就不断的掉下来再骑上去,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学会,并且骑得像小鸟飞一样快的。那一天我练了快两个小时。回家后我还在想虽然学骑自行车真的是很难,但是我绝不会放弃。 第二天我又跟爸爸去学骑自行车时碰见了一个警察,他对我们说 “Keep on going and don’t give up”。 听了他的话我就更加努力地学,那天我又学了一个多小时,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三天爸爸有事,我就自己一个人偷偷地去骑,开始时还担心自己很可能会摔下来,但是想着那个警察说的话,我就勇敢的自己骑了。自行车慢慢的向前走了,起先我还以为这是一个梦,但是不是,我真的自己慢慢的把自行车骑走了。爸爸回家时我激动地告诉他我都已经可以自己骑了,要他来看我骑。骑上后我觉得我已经骑得很好了就加快了速度,结果boom!我就从自行车上倒下来了。爸爸赶过来扶起我,叮嘱我不要心急。他又连续教了我五六天后,我终于可以自己轻松地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到处逛了。       我现在觉得骑自行车太好玩了!我可以骑得很快就像小鸟飞一样,我甚至都可以不用手扶着了。       这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因为我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会了一件很难的事。它让我相信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是学不会的。 图片来源:网络 老师点评:本文主题明确,叙事有条不紊。 文章第一段简明扼要,直奔主题。第二段详细叙述了小作者学骑自行车的整个过程。读者可以从文中看到小作者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的可贵精神;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情;体会到两位启蒙老师一爸爸和警察对小作者人生观的影响,从而使读者和小作者有着同样的认识:此事真是小作者人生中最难忘的事。文章的最后一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和第一段遥相呼应,又再次点明了主题,使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美。本文一气呵成,完整无缺,实属佳作一篇。 编辑的话:小作者是密城现代中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在第七届《侨报》举办的海外儿童中文作文大赛的复赛定时命题《最难忘的事》写作中,以这篇短文获得少儿组三等奖。
张芝宇 (中文老师: 吴蕊)         十三年前,我出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我一岁半的时候,妈妈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带我来到了美国。我从五岁开始上中文学校,到现在已经有八年多的时间了。在家里,爸爸妈妈也坚持用中文和我对话。在我的努力下,我的中文的听,说,读,写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不会中文,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假如我不会说中文,我就不能和我亲爱的姥姥姥爷自由地交流。在我很小的时候,姥姥姥爷来美国很多次,陪伴照顾我们,所以我和姥姥姥爷的感情特别深。姥姥姥爷一点英语也不懂,现在我们每周都和他们用中文视频通话。我给姥姥姥爷介绍我们这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听姥姥姥爷给我们讲他们的生活。假如我不会说中文,我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和他们沟通,生活就少了很多乐趣和意义。    假如我不会说中文,在我回中国探亲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我就不能和亲戚朋友们自由的交谈。假如我不会中文,我就不能像现在这样欣赏到很多好的中文电视节目。假如我不会中文,去中国餐馆吃饭连菜单也看不懂,我就品尝不了那么多美食。假如我不会中文,去中国著名的景点参观,我就听不懂导游的专业讲解,丧失好多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    总之,假如我不会中文,我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很庆幸我学习中文,希望自己能继续坚持下去。 图片来源:网络 老师点评: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为《假如…》。小作者从自己的背景出发,讲到自己的中国家庭背景,学习中文的渊源,然后自然过渡到假如不会中文会如何呢?点明题目,以提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入正文。 针对如果不会中文这个问题,作者首先提出了最直接影响到生活的方面,是与姥姥姥爷的交流与沟通,亲情描述跃然眼前。其次由近及远提到不能好好与在中国的亲朋交流,不方便下餐馆尝美食,不能尽兴看电视等,并更进一步升华到旅游中无法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者最后总结说如果不会中文,自己生活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庆幸在学习中文,同时也希望将中文学习坚持到底,对于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 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述明确,有理有据,可圈可点,非常棒! 编辑的话:小作者是密城现代中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这篇短文是她今年参加第七届《侨报》举办的海外儿童中文作文大赛初赛时的作文。在复赛定时命题写作中,她以作文 《 印象西湖》获得少儿组优胜奖。
居住在威州的华人应该非常熟悉绿湾包装工队(Green Bay Packers),成立于1919年,由公众共同拥有的球队。为此,绿湾包装工队拥有一大批,据统计超过八万六千多名忠诚粉丝,其中不乏有大批华人球迷。看超级碗球赛、喝米勒啤酒是球迷生活的主要内容。1998年,为表彰球迷对绿湾包装工队的支持,创办球迷名人馆,意在众多的粉丝中评出最有资格的粉丝。由Packer Hall of Fame董事会成员和Green Bay Packers前台成员组成的评选委员会选出十名粉丝决赛入围者。每年获得最多选票的被提名人,被命名为荣誉粉丝,并被引入FAN名人堂。已经有20位粉丝被选为绿湾包装工队的粉丝名人堂。2018年Marguerite“Mugs” Bachhuber 获得四万余张选票,荣登榜首。能够获此殊荣,并非易事,需要全美范围选票。 2019年,评选出的10 位候选人,胡溧(Li Hu)教授是20 年来唯一一位入选的华人Packer粉丝。胡溧教授与Green Bay Packer 球队的情缘源远流长。1994年,胡溧教授夫妇搬到威斯康星州, 奥什科什(Oshkosh)。 胡溧在UW Oshkosh担任艺术教授。有一个星期天,胡溧去购物,惊讶地发现周围没有人。为什么奥什科什会是一个“鬼城”呢? 结果被告知“有一个美国橄榄球队包装工队在比赛”。从此胡溧开始看包装工球队比赛,他们夫妇也很快成了充满激情的包装工队的粉丝和球迷。 作为一名艺术家,胡溧教授指出,有足够的艺术描绘球员和比赛,但球迷的艺术作品很少。 所以他开始了他的包装工队球迷系列绘画作品20余件。其中一幅名为“包装工队粉丝”的油画,尺寸巨大 (  4.5英尺x 15英尺),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幅画将于2019年为庆祝包装工队100年的历史,在内维尔博物馆展出。胡溧教授说;“这幅画属于包装工队的粉丝名人馆。” 胡溧教授是一位认真、多产的艺术家。他的画作反映了他的爱。他的作品不受空间限制,更注重表达主题的重要性。他的所有主题都很严肃,除了他最喜欢的Packers Fan系列,真实地表达出他真正的激情和描绘包装工队的粉丝的欢乐。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教授,胡溧深受全美各地及国际同行和学生的喜爱。他指导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成为多产的当地艺术家和教育家。2016年,胡溧教授在接受癌症治疗期间,知道自己剩余的时间不多了,向UW Oshkosh的校长提议,建立胡溧艺术学生奖学金基金。这是胡溧教授为确保学生有机会学习,成为艺术家,提供经济保障。每年春天为胡溧艺术学生奖学金基金举办筹款活动,为一位UW Oshkosh艺术系学生颁发年度奖学金。 2019年4月奖学金基金活动,胡溧教授太太捐出胡溧创作的几件包装工队球迷系列的作品将被拍卖,为奖学金筹集更多资金。 胡溧教授生前以其极大的热情,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才华,表达了对Packer的热爱和支持。是众多Packer粉丝中极少数透过艺术方式,支持Packer。正因为胡溧教授对Packer的特殊贡献,被评选委员会评选为2019年10 名候选人之一。不仅是胡溧教授本人的荣誉,也是华人同胞的的骄傲。不论你在何处,是否是Packer的粉丝,出于对胡溧教授的敬仰,请给胡溧教授投上您珍贵的一票,告慰他在天之灵。我们期待:待到金榜提名日,家祭无忘告天灵。 投票方式:请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投票网页,选择胡溧 (Li Hu)教授名字,进入网页的最后,点击“Vote”。每人每天可投票一次,截止日期1/31/2019. 附:   胡溧的生平和艺术 胡溧 出生于上海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和启发,包括中国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为他日后融合中西方艺术文化精华的国际性创作垫定了基础。胡溧年轻时正直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插队去过农村。回到上海高考恢复后,胡溧于198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1988 年与夫人李萍有了第一个孩子。1989年年底赴美留学, 并于1993年毕业于美国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获美术硕士学位(MFA)。从1994 年开始,胡溧一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奥西卡西校园(University of Wisconsin-Oshkosh)先后任助教,副教授,正教授,并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终身教授、荣誉基金教授奖。 胡溧在美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和博物馆等艺术机构举办过四十多个个人展览, 参加的国际与全美国联展有近百个。他曾在全美国艺术联展中十余次获奖,作品为海内外各学院和博物馆收藏。其个人作品及业绩被载入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美国名人录及香港出版的百人杰出艺术家等十余本书籍中。中国宁波美术馆于2018 年5 月成立胡溧艺术陈列厅,并收藏展览胡溧艺术作品一百余件。 胡溧教授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和创作。他是一个后现代时期的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尤其能够唤起人们对中西方在后先代时期中对于文化,社会和智慧的挑战。胡溧教授的画作也是他个人生涯,教育经历,历史经验以及神话传说的互动性成果的展现, 并集中体现在个人的想象力范围内。胡溧曾经说: “绘画对我而言是躲避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个人享受,也是‘想入非非’的个人释放”。“在绘画实践中,我关注的是绘画的艺术性以及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未知性。我非常享受绘画过程中的自我挑战、演变、甚至冒险与折腾的体验。当绘画进入一个对自我习惯的破坏与冲撞,由此产生的新鲜、陌生的语言,使我刺激、兴奋无比”。“当今大部分的成功画家刻意地追求个人的风格,而我行之与反。我有意不断否定自己习惯的绘画语言,去寻找它的各种可能性。我对人物绘画的钟情与尝试,希望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胡溧是一个喜欢画大画的画家,也是一个多产的艺术家。他除了在大学里教课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他的工作室搞创作。他的巨幅油画“女娲留下的两只鸟”高4.7米,长13.3米,创作于1995年。当时胡溧申请到他大学的“教授研究发展计划”基金,借用了学校戏剧系的舞台和二层楼高的设备,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用了整个暑假来完成。通过“女娲留下的两只鸟”,体现了胡溧是一个少见的,广受欢迎的“有待实现想象力”模式的倡导者- 也就是非暴力神话想象的主张者。作为一个处于暴力世界,经过暴力的人,胡溧却是一个关心人类生存条件的非暴力完美主义者。正因如此,胡溧教授的艺术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胡溧的诸多作品中有一个共性:乐观地希望实现关于现实和人生的美好愿景。  胡溧的其它作品包括“南京大屠杀”,1.2 X 10.5米(2003-2005);“绳束”1.85 X 3.05 米(2000);“红绳”(1997);系列油画“桌”(1993-1998),“默之旅”(1992-2012),“慈禧”(1992-2004),及“移民”(2008-2016)等系列。其中三联画油画“移民潮”,1.7 X 6.8米,是胡溧在他生命的最后,忍着病痛,在波多里哥的一个小公寓里坚持完成了最后一部分。 供稿 李萍 编辑 《密城时报》...
April Fan This year, close to 60 student members formed the 2018-19 Youth Leadership Academy (YLA) team at Milwaukee Chinese Community Center. There were a lot of returning members as well as new participants and it’s encouraging to see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he YLA team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iddle schoolers. YLA has always been a platform for...
洪泰羊 (中文老师:吴蕊) 在2018年暑假的时候,我和童子军183分队去了加拿大一个孤岛上野营和钓鱼一个星期。 最难忘的是我们每天都吃面裹的炸鱼。我们居住在一个叫Lake Kukukus的湖,非常荒野。因为这个湖的偏远,还没有工业捕鱼,周围也没有城市,我们只看到了两拨钓鱼的人。我们从Brookfield开车到那个湖就花了十三个小时,开车两天才到,最后一个小时是在一条石头和土的路面上开的。 我们开船上了岛以后,普通的一天是像这样开始的:大家每天早上不到七点从暖暖乎乎的睡袋里爬出来,准备一天钓鱼的用品。 我们会派两个童子军来做早饭;一般是面包,炒鸡蛋,或咸肉条。你现在可能在想:“你们怎么吃那么简单的食物?”但是,请注意我们只有自己带的野营火炉,住在帐篷里,没有电。吃完饭差不多八点钟,我们分成四条船,五个人一条船,出去钓鱼。早上我们钓鱼三、四个小时,十二点钟再开船回到我们的孤零零小岛上。 我们的领队和一些别的大人教每个童子军怎么清理鱼,怎么裹上一层面,油炸突眼鱼和鲈鱼。我们每天午饭都是吃炸鱼和一些罐头的蔬菜。我们吃完午饭,常常会在湖里玩耍或继续钓鱼。晚上我们得钓将近五个小时的鱼。因为整个湖有十三公里长,一整个星期,我们很少回到同一个钓鱼点钓鱼。晚饭七天都吃鱼,只有一天吃到了我们带来的冻起来的美味牛排。因为岛上没有电,很黑。我们一般晚饭吃完以后,八点九点就睡觉了。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和我的童子军分队野营,但这次我永远也忘不了,因为一整个星期,一天到晚都吃炸鱼,每个人都成了鱼的专家啦! 老师点评:记得在今年开学第一天讲暑假见闻的课堂上,洪㤗羊同学在就给我们讲了他们童子军野营钓鱼的事。所以在这次《最难忘的事情》写它不足为怪,也尤此可见其印象深刻,十分难忘。作者开篇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直接了当点明主题。然后以时间为线轴,详细描述了从早到晚整整一天的具体活动。对钓鱼,做鱼,吃鱼的俱多细节都有描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再强调主题,并进一步深化主题。本文结够完整,层次清晰,首尾呼应,短短一小时内完成,不失为一篇美文! 编辑的话:小作者洪泰羊是密城现代中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今年在第七届《侨报》举办的海外儿童中文作文大赛的复赛定时写作中,以这篇短文获得少儿组三等奖。 图片来源:网络
--记2018年度美国速滑协会最佳教练王洪洋          前些天,一则有关王洪洋教练荣膺美国速滑滑冰协会(US Speedskating)2018年度最佳教练的消息从“速滑家长微信群” 里传来,这一振奋人心大好消息很快在周围的华人圈里迅速传播。大家竞相转发,顿时刷爆了各大朋友圈。来自家长、社区的贺信纷至沓来。大家都表示这个荣誉于王教练来说的确是实至名归。        去年暑假,我们孩子想学习滑冰,机缘巧合地从朋友那里获知, 我们密尔沃基(Milwaukee) 的PETITT 冰上训练中心刚好前不久邀请来了一位中国速滑教练。那时我们对于速滑运动并不了解,于是我和先生在冰场约见了王教练。         我们下午五点多到达冰场时,王教练尚未结束训练,教练太太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第一次见到王教练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印象深刻。他穿着颇具性格的T恤,顶着一头时尚发型,透着运动员特有的年轻和活力。他外表友善谦和,不太善言辞。但他给我们介绍冰上速滑运动,并解答我们的诸多问题时,则侃侃而谈,但是对于他自己昔日的辉煌成绩,只字未提。最后他还建议我们有空可以带孩子来看看他们训练。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们才慢慢了解到,原来这位85后教练的履历竟然如此炫目。王洪洋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自7岁多开始练习滑冰,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与刻苦努力,15岁时入选黑龙江省队。因其在全国冬季运动会及短道速滑锦标赛上夺得多项冠军的出色成绩,两年后被选入中国短道速滑国家队。作为当时中国速滑队男队的主力队员,他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速滑赛事中都取得了一连串的优异成绩。获得过世界杯冠军、亚冬会第二名、世锦赛第三名、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冠军等等。          华丽转身 跨洋领衔         作为国家队的运动员,王洪洋已经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为中国队立下了一系列的赫赫战绩。但是为了积累知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他决定于2010年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读研,在学业上也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王洪洋曾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冰场,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赛场,但是出于对冰上运动的无比热爱,他从未想过要离开他挚爱的速滑运动。他开始辗转于国内外多个俱乐部担任滑冰教练。由于王洪洋举世瞩目的速滑成绩以及他担任教练后的种种出色表现,2016年,美国两大国家奥林匹克速滑训练基地之一的密尔沃基PETTIT国家冰上训练中心的Academy for Speedskating Excellence(以下简称ASE)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前来密尔沃基担任ASE短道速滑队主教练。为了更好地将速滑运动在国外推广,王洪洋接受了这一邀请,领衔ASE短道速滑队主教练,从此开启了他在美国执教短道速滑运动的生涯。           倾心执教 亦师亦友         2016年入秋以后,王洪洋正式通过杰出人才引进,携太太一起落户密尔沃基。他带领的ASE的队员大多数属于青少年速滑运动员。队员们怀着对速滑运动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从全美各地聚集在密尔沃基PETTIT国家冰上训练中心接受王洪洋教练的指导。         在训练场上,他是一位话语不多、不苟言笑、要求严格的教练。他经常很早就来到冰场,亲自带领队员们一起热身。为了让队员们真正掌握速滑的各种技术与技巧,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演示。在没有冰时,他便带领队员们在场外进行陆地和体能训练。如若有队员在海外参赛,王教练更是通宵达旦地连线队员,帮队员们分析比赛形势与策略,进行场外指导。王教练深知队员们的不易,比赛与训练之余更是给予了这些队员们如兄如父般的关怀。闲暇时他与这群大孩子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一起疯玩,帮助他们减压。还经常请队员们到他家中去,给他们做饭加餐,跟他们谈心。要是有队员生病感冒,他就亲自下厨为他们炖上一锅鸡汤并负责送至宿舍。如果队员受伤脚崴了,他也通过多方打听好的治疗方法。他指导过的每一位队员都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赞不绝口,因此他早已被队员们公认为心目中最优秀的短道速滑教练。        王洪洋的心里除了速滑运动就是他的速滑运动员。据他太太讲,来美以后,一旦赛季开始,他几乎每周7天都在工作。即使在感恩节、圣诞节期间,也还担任着各大短道速滑训练营的教练。尽管王洪洋每天教练工作很辛苦,为了钟爱的速滑事业,他忙碌,并快乐着。           硕果累累  实至名归         所有的辛苦付出终有回报。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王洪洋教练就为美国培养出了数位短道速滑全国冠军,更因执教开创美国女性速滑运动的先驱,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短道速滑女运动员、奥运银、铜牌获得者凯瑟琳·鲁特尔(Katherine Reutter-Adamek)而声名鹊起。凯瑟琳·鲁特尔在过去两个赛季中的各项国际重大赛事上都保持一直继续领先优势,成为了美国国家队的核心领军人物,为美国女子国家队创造了佳绩。她评价王教练为“速滑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近一年内,其他各位队员也表现出色,成绩斐然,各种捷报不断传来。2017年底,王洪洋带领的五位队员获得了奥运选拔赛资格。2018年初,他的两位年轻队员成功入选美国国家青年队阵容,随王洪洋教练远赴波兰征战世界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王洪洋被委任2018美国国家青年队教练,他率领的队伍在此次世界锦标赛中为美国夺得了1金2铜的辉煌成绩。2018-2019赛季伊始,王洪洋的另一位年轻队员也入选国家队世界杯阵容。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美国青少年速滑选拔赛中,王洪洋教练旗下的一男一女两名队员脱颖而出,入选美国国家青年队,将于明年代表美国出征短道速滑世界青少年锦标赛,其中Albert Zhong 将成为首位代表美国参赛的华裔代表。如此硕果累累,大家都有目共睹。2018年12月,王洪洋被美国速滑滑冰协会评为2018年度最佳教练,实至名归!            心怀梦想  情系家国         在王洪洋的心中,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怎样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于是他在本职工作之余,将所有的精力投放在了积极促进短道速滑项目和回报社区上面。王洪洋希望以速滑项目历史悠久的中西部为根基,打造第一支属于华人社区的青少年短道速滑队并将其纳入他所执教的美国ASE 梯队系统,使其成为ASE青少年预备队(Pre-ASE) 的核心力量。          经过王洪洋的精心筹备,今年夏天全美第一支华人社区的青少年短道速滑队CCST (Chinese Community Speedskating Team ) 及其所属的美国ASE青少年预备队(Pre-ASE)...
刘禹彤 (中文老师:冯黔华) 我今年八岁了,说起我成长路上令我难忘的事可要有一箩筐!像我的第一次生日、第一次钢琴比赛、第一次背上书包上小学等等。可是如果您要问我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最难忘的事情是我六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游泳比赛。” 我六岁的时候,进入了游泳队,这也意味着我得参加游泳比赛。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游泳比赛的时候是一天下午,我游了自由泳、仰泳、和接力比赛。游泳比赛之前,我进行了热身活动。热身结束以后,我就开始很紧张,我的朋友们安慰我说不要紧张。过一会儿,我的游泳教练叫我的名字,说我马上要游了! 我深深地吸一口气,爬上跳水板。“预备─跳!”我开始游自由泳了!我把我教练告诉我的点子记住下来,赶紧游到岸边。我是第四名,虽然有点失望,但是我告诉自己下次继续努力!过一会儿,教练叫我去游仰泳。这次我得要扶着墙,然后从墙上跳走。这次我又冲到岸边,拿到第三名! 最后,我跟另外三个人游接力比赛。我们游自由泳,我第一个游,等我冲到对岸的墙边,另外一个人跳进水里继续游。游完泳后,我继续看剩下的比赛,等比赛完了以后我就去洗澡和换衣服。 爸爸妈妈每次都在赛前告诉我:“我们不在乎你在游泳比赛中是不是拿到第一名,我们只要求你努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不断突破自己”。 在以后一次次的比赛中我都将爸爸妈妈的话记在心里,也一次次地看到自己成绩的提高!游泳比赛不仅仅教会我如何取得好成绩,更教会我不要放弃,努力做到最好! 老师点评: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层次准确清楚。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用流畅的语言对细节的刻画,把小作者第一次游泳比赛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在游泳训练和比赛中一次次克服困难,成绩逐渐提高的经历中,悟出了贵在坚持的人生道理。 编辑的话:刘禹彤同学,今年8岁,是密城现代中文学校四年级的学生,这篇作文获得《侨报》主办的第七届青少年儿童中文写作大赛儿童组第三名。 今年《侨报》主办了第七届青少年儿童中文写作大赛,共有来自芝加哥、密尔沃基和科罗拉多等地区的7所中文学校的50余位同学参加了芝加哥赛区的赛事。其中密城现代中文学校10位同学脱颖而出,入围复赛,今年的作文复赛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命题,不限字数,学生用电脑输入或手写方式当堂完成。 图片来源:网络
梅桢榛  (中文老师:孙宝红) 2013年7月7号,我弟弟在美国出生了,那大概是我最难忘的事了吧。 我记得那时候我才5岁,我爸爸在医院陪着我妈妈,我在我奶奶家。那天我哭着喊着,要见妈妈。 我奶奶也拿我没办法。 可能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所以一直特别想要一个妹妹,我可以宠着她,爱着她,给她读故事,陪她睡觉,买可爱的芭比娃娃给她。这时我爸爸打来电话,正当我很期待的问我奶奶 “我是不是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了?” 其实我心里也有点害怕,害怕她抢走了我的爸爸妈妈。突然,奶奶笑了笑说 ”桢榛,你有一个弟弟啦!”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我的心情……“奶奶,别逗我了,这不好笑。”我当时很想哭出来,但又哭不出来。 “我没逗你,有个弟弟不是挺好的吗?”可是,我想要的是妹妹呀! “我不相信!” 我知道,我不相信也没用,事实就是事实…… 可我还是不想接受事实,于是我抢走了我奶奶的手机。 “喂?” 我小声问道,“爸爸,真的是个弟弟吗?”“对呀!你要做姐姐了!”爸爸好像很高兴。“我不信!妈妈呢?妈妈呢?”我终于忍不住了,我已经看不清了,我的眼睛现在除了眼泪什么也没有。我当时也不知道我是高兴还是难过。我听到另一边传来了一个声音: “女儿…”“妈妈!真的是个男孩吗?”“是的,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我当时已经说不出话了……“可是你说是个小女孩的!” 那时候我的脸早已泪流满面。 “小弟弟也很可爱呀,你看一下就会喜欢了。” “那好吧……” 大伯带我来到了医院妈妈的房间, 我看到弟弟在睡觉。其实…弟弟也挺可爱的嘛! 我心里感觉好多了。怕吵醒了弟弟,我小声地问: “妈妈,弟弟叫什么名字?” “他叫Eric 。” “Eric?他不是中国人吗?”“ 因为他在美国出生,所以需要一个英文名字,等你长大就懂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讨厌弟弟?后来感觉弟弟也挺好的,胖胖的,特别可爱….. 之后弟弟学会了说话,走路… 2018年7月7日,他5岁了,可以上学了,我感觉现在他倒不像是我弟弟, 老是跟我对着干。就这样,弟弟慢慢长大,我接受了这可爱的弟弟,调皮的弟弟….. 老师指点:本文是命题作文,在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里,桢榛同学细致入微生动具体地叙述了自己生命中最难忘的一件事:弟弟的到来。小作者通过大量的语言对话把弟弟出生时自己想要一个小妹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给了读者。文章把从希望能有个小妹妺到后来接受了弟弟的心理变化过程娓娓道来,叙事井然有序。文章中既有弟弟又有奶奶、爸爸、妈妈和大伯,人物丰富,条理清唽。整篇文章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细腻真实。如此好文实属难得。感谢大赛评委慧眼识珠,预祝桢榛同学取得更优异成绩! 编辑的话:梅桢榛, 今年10岁,是密城中文学校八年级学生。这篇文章是她在《侨报》举办的第七届青少年儿童作文比赛芝加哥赛区复赛中儿童组一等奖获奖作品。 今年《侨报》主办了第七届青少年儿童中文写作大赛,共有来自芝加哥、密尔沃基和科罗拉多等地区的7所中文学校的50余位同学参加了芝加哥赛区的赛事。其中密城现代中文学校10位同学脱颖而出,入围复赛,今年的作文复赛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命题,不限字数,学生用电脑输入或手写方式当堂完成。 图片来源:网络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华裔代沟交织中的亲子沟通   2018年12月8日下午3点 “中国父母、美国孩子 – 青少年心理及情绪健康”亲子教育论坛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研究园(5602Research Park, Madison)举行。本次论坛由麦城华人协会 (MACCO) 领衔,联合全美华人联合会(UCA)Wisconsin分会、 密城华人社区中心(MCCC)以及UCA Illinois Chapter共同举办。 报告大厅座无虚席,聆听讲座的大部分来自麦城本地居民。还有个别同胞专门从芝加哥和Oshkosh等周边城市驱车前来,早早地到了现场参加这一活动。他们的执着,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次讲座意义非凡。  这场有声有色、生动热烈的讲座是由四位经历各异、专业不同, 却对华裔移民家庭子女教育和青少年心理成长都有独特见解的人士主讲, 以及被讲座触动心旋的热情听众积极互动,共同参与下演绎完成的一场精彩讲座。 本论坛由主办方麦城华人协会会长、UCA Wisconsin Chapter President李晶博士主持。李晶博士在论坛开始就呼吁大家关注和关心我们下一代的心理及情绪健康。她说,我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是在中国出生,并在中国接受教育的第一代移民父母。我们培养的是美国出生,并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第二代孩子。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身体健康、精神快乐。什么是快乐?孩子的一生如何让他们掌握使自己快乐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般比较清楚孩子身体上的需求,那么孩子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怎样与孩子沟通?我们父母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有价值感、有目标、有激情、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有坚毅性(Grit)(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的性格),而且一生都能让自已快乐? 本论坛邀请的四位嘉宾主讲人分别是: 李佳信慈善基金(Calvin J. Li Memorial Foundation) 创办人、移民家庭子女教育专家李秋波博士 (Paul Li)、 来自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Indiana)从事心理研究和大学生临床心里咨询的谢维扬博士、 来自密城 (Milwaukee, WI)从事成年人心理和情绪健康治疗及社区康复服务的钟广昌博士 (Roger Zhong)、 以及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二代, 目前是麦城老兵医院心理医生的Dr. 黄海蒂(Heidi  Huang)。 精彩演讲     醍醐灌顶 演讲嘉宾李秋博士:打破文化差异和代沟的双重困扰 从马里兰州远道而来的李秋波博士首先做了题为“如何打破文化差异和代沟的双重困扰”的演讲。他从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的角度反思父母和孩子关系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光。三年前, 他18岁的儿子因车祸去世, 当他从中国匆匆赶回来,握着孩子冰凉的手时,他深刻地意识到,他和儿子一起最美好的时光是他们一起看橄榄球赛和有关球赛的交流。他总结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三个需求: 身体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并着重阐述了情感需求的三要素,1)安全感, 2) 身份认同感, 3) 自身价值感。 李博士认为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心理安全。而心理安全的基础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他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成长,避免体罚;夫妻关系和谐、 或者离异后对原配偶的真正宽恕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家庭环境的基本要素。 在谈到身份认同感时,李博士 让华裔父母震耳发馈的观点是,要认识到孩子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才是华人的种族身份,弱化孩子内在的种族自卑感, 如长相不好, 体育不好 等,树立积极的亚裔文化价值观,正确对待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偏见, 比如男孩不男性,女孩不性感等。 李博士特别强调了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观阶段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孩子 自身价值的树立不在于他们取得的成就,而在于他们是否感觉到来自于他人,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爱。自身价值的来源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Notwhat they do, but...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