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C
Milwaukee
Friday, April 26, 2024

今又清明

冰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失去亲人的人,心中的忧伤犹如天上飘落的细雨,挥之不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一天,我们和逝去的亲人再次从情感上拉近距离。 清明节,走在家乡熟悉的土路上,去看望离开我们已十年的妈妈。家乡的一草一木,勾起儿时的往事,历历在目。我的家乡,一个辽河岸边偏远贫穷的小村庄,是我出生地方,我度过童年的地方,就像拓在石碑上的经文,刻在我的记忆里;曾经生活在老家的人们,和自己血浓于水,我们称他们为亲人,那种血脉相连的亲情,深深扎根在游子的心中,无论离老家多远,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过往的回忆,纵使走过万水千山,也像牵引风筝的那根线,成为身在异乡最纯真的乡愁。似乎飘过故乡原野上的一丝风声,也能化作一曲回肠荡气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都会提醒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 老家的炊烟伴我长大,长大后变成了我记忆中,一幅悠远绵长的水墨画。那淡蓝的烟里,满是平常人间朴素又温暖的气息。悠悠的辽河水,油亮的黑土地,承载着我满满的童年回忆。离我家不远的那条小河是我童年最大的游乐场,炎炎烈日下,一群嗮得黝黑而又健康的孩子,整日在浑浊的河里面扑腾玩耍;小路边、野地里、每一颗小草、每一朵野花都是那个时代穷人家孩子的有趣玩具;树上小鸟的歌唱,是我童年里除了样板戏之外,能听到的最灵动的乐曲;村里村外的小路上、树林里记不得留下我和小堂姐多少的足迹和身影。小小的我们,物质匮乏而又动荡的年代,没有美味的零食,没有漂亮的花衣,更没有父母适时的关爱和适度的陪伴,一对小姐妹,互相依恋,自娱自乐,度过了一个暗淡、艰苦、却也是无拘无束的童年。 老家是穷的,童年是苦的,只有几岁的我,也会和哥哥姐姐一起,背上箩筐,走出很远的路,去帮家里挖野菜,搂茅草。记得按照妈妈的吩咐,一整天都会规规矩矩地守在菜园旁,防护鸡鸭来偷食菜地里一家人赖以为食的大白菜。记得咬一口都掉渣的粗面玉米饼子和不飘一丝油花的白菜汤。记得那个没有干柴的冬天,妈妈每次烧火煮饭,都从灶堂下冒出的满屋子呛人的浓烟。记得呼呼的北风,透过土坯房的缝隙,吹过冰凉土炕上,缩在被窝里的我们的小小脑袋。 妈妈是个美丽勤劳的乡村妇女,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她的日常。艰苦的生活,简陋的房屋,她从不抱怨,辛苦她自己,将自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仍然记得,房前屋后,妈妈辛苦劳作的时令蔬菜,搭配着艰苦年代的玉米高粱,养大了我们。小河里的小鱼小虾,以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成为饭桌上的美味佳肴。一年中所有的节日 -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无论怎样,妈妈尽她所能,准备一家人的节日美食。至今我吃过最好的饭菜,依然是妈妈亲手做出来带有妈妈味道的美味佳肴。老家的毛草房不大,院子却很宽敞。房前栽了几棵葡萄,炎热夏季,郁郁葱葱的葡萄爬满了架,搭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凉棚。秋天,葡萄熟了,伸手可及的美味葡萄,是我唯一能吃到的水果。房后,种了一株刺莓,粉色的花朵开满一人多高的树丛。下雨天,有一种身材很小、全身嫩黄羽毛的小鸟,在刺莓丛中轻盈灵巧地上窜下跳避雨。刺莓的旁边,种了一丛芍药花,层层花瓣上,沾满颗颗晶莹剔透的雨滴,更显芍药花的鲜嫩美丽。芍药花的右侧,是一株灯笼花,一串串垂下的灯笼花,像及了红色的灯笼。因为有了这些花,我的家是村里最美丽的家。那时村民能吃饱饭已不容易,没有谁有心思种这些花花草草。妈妈是要强的人,穷日子也要过出色彩来。 雨天,妈妈难得的不出去做农活,在屋里也不闲着,给全家人缝补衣服、鞋袜等。妈妈的针线活儿非常好,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一人要缝制全家爷爷、奶奶和我们兄妹五人的穿用。有很多夜晚,我们都睡着了,妈妈忙完地里的活,在灯下给我们缝补衣服。有时还要帮助邻居做棉衣、棉裤。 而今,我们离开家乡已几十年,纵然出走半生,每次回到家乡,心中总有一股温暖的力量。我知道,这里是我们的根,它是一种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存在——这里,长眠着我的先祖、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伯母、和我亲爱的妈妈!老家,生我养我的地方,亲人安息的地方,只要它在,我心就在,我的根就深植于此,我们的一生就变得有意义。 春天是美丽的,美丽的春天里,有一个忧伤的节日,那就是清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自然的节气,更是一个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节日。也许,每一个节日都隐含着特殊情感的仪式,而清明的象征是乡愁和思念。每到清明,家乡的景像似一场微澜的心雨,一点一滴湿透我的心田。那些曾经走在我们前面的亲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温暖,将永存心间,正如风记住了花香。我们也会记住老家带给我们浓得化不开的血脉渊源。我们记住了老家,老家也会一直看着我们,它将陪伴我们一路前行,追逐生命的光亮。 妈,我回去了,明年再来,愿天堂里你安好!     编辑:《密城时报》编辑部 照片来源网络    

共欢新故岁 迎送一宵中

威州华人欢庆中国龙年春节综合报道 2024年,进入二月份,随着中国农历春节龙年的脚步临近, 威州华人社区庆祝春节的气氛,随之蔓延开来, 各地华人社区庆祝春节活动有序地排上日程。 庆祝活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有些华人赶场一样,辗转各个庆祝现场,尽情享受春节带来的欢乐喜庆气氛。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自殷商上层贵族祭祖活动开始,逐渐被民间百姓推广,发展,融合,集祈年、庆祝、娱乐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盛大综合庆祝活动。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一种传承方式。 饮食文化是春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饺子就是年夜饭餐桌上必备美食。饺子形状像元宝,人们相信吃饺子会带来好运,生活富裕。而饺子不仅是精神美食象征,确实满足舌尖上的味蕾,可谓无人不爱,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 中华美食推广世界各地,“老外”对饺子情有独钟,赞不绝口。Wausau 华人社团每年春节庆祝,必定会现场大家一起包饺子,很多“老外”积极参与,包出的饺子外观形状无所谓,吃的是福气,品的是味道。 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承下一代,对身居海外的华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挑战。各地华人社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为华人孩子们创造学习中华文化的环境,开设中文学校,教授孩子们中文和中华文化。庆祝春节传统节日,也为孩子们提供了绝好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机会,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了解春节习俗。 贴春联是春节必有的习俗。始于宋代,人们将美好的祈求和祝愿写在红色的条幅上,贴在自家的大门上。孩子们通过练习毛笔字,学汉字,也了解春节文化习俗。Wausau 华人春节现场,中文老师教授孩子们练习毛笔字。一条福龙字画,让人赞叹汉字的神奇。 春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娱乐。威州华人春节庆祝的舞台上,娱乐节目可谓丰富多彩,各种风格的表演目不暇接。孩子们是春节舞台的主角,登台献艺,发挥各自的表演天赋。孩子们天真活泼表演和稚嫩的童音唱出动听的中文歌曲,也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播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培养出多元文化修身养性的智慧和理念,“润物细无声”地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龙年春节龙的形象无处不在,龙在中国文化中意寓丰富,它是权势、高贵、荣耀,也是幸运、成功的标志。中华民族将龙视为精神图腾,被中华民族万般宠爱于一身。中华民族定义本民族为“龙的传人”。威州东北华人社区的春节舞台上,一群华人与美国小朋友齐声高唱《龙的传人》。现场舞龙舞狮的表演者也多为一群“老外”,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龙文化不再是中华民族专属文化,被其他民族喜爱和接受,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近些年来悄然掀起一股复古浪潮,唐宋古代服装席卷中国,特别受到年轻女孩的喜爱和追捧。川流的人群中,一袭飘逸长裙,款款走过,妩媚迷人,格外醒目,令人不由自主投去欣赏的目光。 传统戏剧随着复古的浪潮,被广泛推上为威州华人社区春节的舞台。密城华人社区的春节舞台,由蟋蟀学堂成人班美国学生表演一段黄梅戏《夫妻双双把》,表演者长袖舞动,有模有样的表演一段完整桥段,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动。 在威州北华人社区的春节舞台上单人舞《洛阳旧事》同样引人入胜。舞者翩翩起舞,柔美的身姿,融入舞台背景为一体,让人感觉如同穿越盛唐时期,千娇百媚杨玉环在宫中为唐玄宗跳起《霓裳羽衣舞》,美艳的羽衣、如云烟变幻;轻盈的身姿,婀娜多姿;宽广的长袖,灵动飘逸。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传播, 将春节的庆祝活动越办越热闹, 中国春节已不再只是华人庆祝的节日。每年越来越多各国民众欣然接受并乐于参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 春节如同一颗繁茂的大树,根植于中华大地,开枝散叶,不断成长,融入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中。   《密城时报》综合报道 部分图片来源:密城快讯、Wausau 华人社区、威州东北华人社区、网络                              

麦城我家

密城我家

Don't miss

最新

-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