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城华人协会 Two Rivers Ethnic Fest 演出纪实
City of Two Rivers坐落于距麦迪逊160英里的东北方,位于美丽的密执安湖畔,因东、西双子河 (East Twin River and West Twin River) 在此处汇合后流入密执安湖而得名。
每年九月份第三个星期六的金秋时节,这座美丽的小城都会举办一个传统的民族节( Ethnic Fest ),至今年已经是第29个年头了。这一天,你既可以欣赏到来自于不同国家族裔的音乐、舞蹈、艺术品,更可以品尝到各种风味的美食。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此分享不同的文化、生活与艺术。
应举办方( The Two Rivers Ethic Fest Organizational Committee)之邀,今年我们麦迪逊华人协会第一次参加了这项活动。弘扬中国文化、展示华人风采,义不容辞。由协会会长李晶亲自带队的舞龙队、民乐队、Zumba队、中华艺术团共50余人,9月15号,迎着朝阳,踏上了展现中国文化的快乐之旅。
因路途较远,考虑到大家自己开车比较辛苦,华人协会为大家租了一辆舒适的大客车。大家仿佛又重温了学生时代去郊游的情形,心情雀跃。毕竟有任务在身,兴奋之余难免还有些小紧张。
随着美丽壮阔的密执安湖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终于抵达了City of Two Rivers 。走进市中心的Main Street, 原本宁静的街道,此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据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只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小城,每年的这一天通常都要接待三万多游人及演出团体。今年有包括我们在内的8个演出团体参加活动,有捷克波尔卡、巴西爵士乐、爱尔兰音乐等表演。食品、饮料、手工艺术品的摊位更是摆满了整个街道的两边。两个大大的舞台搭建在摊位后面的广场上。
工作人员为我们安排了一间休息室兼化妆间,虽然简单但也是尽他们的所能了。一到化妆间,大家马上就进入了状态,一路上计划好要先逛一逛、吃一吃的急切心情,都被要确保演出成功的强烈愿望所取代。大家忙碌着化妆、换演出服装、练习节目,时间一下子就滑到了该我们登台表演了。
...
各位密城华人父母,
密城华人社区青少年领袖学院(YLA)和《密城时报》青少年版联合组织一项活动,意在加强与高中毕业的密城华人子女的联系,并为此设计了一份用时二分钟、五个问题的调查表。
多数已经高中毕业的华人子女是我们的第二代华人。密城是他(她)们的出生地或童年、青少年成长地。密城华人社区是密城华人的大家庭,每一个华人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我们的子女是在这个大家庭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他(她)们是我们密城华人的未来和希望。无论他(她)们走向哪里,身居何处,我们的目光将一直关注着他(她)们独立、健康的成长。为他(她)们的努力和优秀鼓掌和自豪;同时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得密城是他(她)们成长的故乡,他(她)们永远是密城华人大家庭的成员,对故乡保留一份最纯真、美好、温馨的回忆!希望我们小小的努力让走出故乡的华人子女找到归属感。真诚邀请高中毕业的、在读大学、已经工作的华人子女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将于感恩节前将收集的反馈信息刊登在《密城时报》青少年版。
请各位父母将下面的链接转发给你们的子女,于11/10 /2018前回复。
The Special Homecoming 2018
感谢各位父母的支持!
密城华人社区青少年领袖学院(YLA)
《密城时报》青少年版
生活在威斯康辛州麦迪森(昵称麦城或麦屯)越久,越能感受她的舒适和美,也越感觉中北部地区最具美国特色。除了暂时的全国性政治纷争有比较严重两个极端化的问题之外,不论从事哪类行业,这里从政治到自然乃至人文环境都非常适宜于我们 。
威斯康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各自彰显其特有的美。进入10月中下旬,秋天逐渐演绎至其色彩最为绚丽的一幕,人们也自然而然地期盼着她盛装的全貌。但可以想见的是,为了让人类永远保持有新鲜感,大自然每年布置的秋色也迥然不同,并在这布置的过程中还会时不时地带给我们一些惊奇。
有心的人们在用各自方法算计着秋天这位成熟的美人盛装一现的最佳时日,有低科技的、有高科技的,总之是幻想着能预测大自然、预知大自然。一支队伍已于上周末去附近的魔鬼湖探寻过,另几路则将注押在了10月21日周日。
10月20日星期六的上午,艳阳高照, 云淡风轻。 忽然间天空骤黑、狂风大作、鹅雪狂舞,似有将麦城顷刻荡平之势。也下注于10月21日的麦城一娇王婧女士目睹此景,花容顿失,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即时贴出 “惊吓!才十月中就下雪了!可以说肥肠郁闷!”
与此同时,麦城 “吃喝玩乐俱乐部”微信群的部分成员也在筹划着第二天的魔鬼湖勘察。群员杨新海带着既惊讶又稍有忧虑的神色报告:“落雪了!!!”
群内的宋嘉声在作业间隙,望着窗外,翻看着微信上朋友们的言语,顿觉特有意思,因而带着几分调侃、几分文艺回应杨新海: “在考验红叶的坚贞,是不离不弃,还是随风而去?”
美女聂海燕俏皮地跟上:“明天见分晓”
美女卢艳杰则心情似乎比较复杂,可能觉得世人对红叶有所不公,也可能为红叶在恶劣的气候下孤独无助而忧虑有加:“ 可怜的红叶!”
宋嘉声回应聂海燕:“明天你们就是法官,实地勘察、实地裁决”
被这样议论的气氛勾起几分诗意的杨新海为红叶表达了心声:“寒冰励雪还坚劲,傲立枝头待我瞧!”
受卢艳杰的情绪感染,宋嘉声似乎也觉得我们是有些难为了红叶,甚至冤枉了红叶,特别是在她孤立无助的情形之下。因而带着些感性地说道: “实际上红叶的内心有着无限的郁闷和怨屈。人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似乎她经不住风的诱惑,遗弃了树枝,带着那有诗有远方的理想,与其他起舞的叶片随风翩翩而去......”
卢艳杰颇有同感:“也许她很想留在树上,傲雪凌霜,可是大树不再给她提供营养和支持,尤其是在气温逐渐下降、她需要特别呵护的时候......”
带着几分感性、几分文艺,聂海燕:“坚贞也罢,委屈也好,都化作这前世今生的一抹红,在秋中坠落,思念...... ”
带着几分豪意、几分诗意,杨新海:“瑞雪方知秋时意,化作丹朱恰是时;待到我等登高处,定是层林尽染时。”
聂海燕快乐地点赞: “好诗好诗!”
宋嘉声接着道出红叶郁闷与怨屈的原委: “而实际情况是,入冬之前,树枝逐渐感知红叶输给他的光合产物越来越少,知道红叶已是来日无多。于是,树枝一边想尽办法将红叶内剩余的光合产物尽量转移出来,一边在红叶叶柄基部与树枝的结合部建造一种叫作离层的结构。在红叶内剩余的光合产物往树枝转移完成之时,离层的制作也基本完工。这时,其实无需其他诱惑,只有地心引力的作用就能让红叶掉了下去。随风翩翩而去仅仅是巧合......”
聂海燕随即夸道:“专业科普”
宋嘉声回应聂海燕:“大家一起好玩”
聂海燕兴致上来:“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叶子,是不会飞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叶子。”
似乎是享受着那种不期而遇之神交流的愉悦,聂海燕由衷地回应宋嘉声:“是的,我们吃喝玩乐俱乐部超级好玩”
同被这种可遇不可求之交流感染的杨新海,干脆走出屋外,拍下了他家院内的红叶传上,并题:“雪仼尔下,风别再刮,看我门前树,霜叶尤在掛,不怕!!!”
聂海燕即刻点赞。
沉浸在思索红叶命运中的卢艳杰,若有所思:“看来风是被冤枉了?”
沉思中仍不忘为群友点赞,卢艳杰:“好看!”
接着卢艳杰的沉思主题,宋嘉声继续 :“风被冤枉了、红叶被冤枉了,看样子是树枝比较绝情。其实呢,树枝表示也有冤情,他是为了整棵大树的安全越冬、能够支撑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而不得不为之。让红叶将光合产物尽量转移出来是为了让整棵大树在冬天来临之际能尽量多多地积累食物。之后还让红叶离开树枝对大树也有很多好处:来年的新叶可以自由生长以及方便新叶采光,因而新叶一出能够立刻制造光合产物供给大树;落到树下土地上的红叶机体上还有一些有机物和矿物质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同时也滋养了微生物),可以被大树回收利用......”
似乎有所解脱的卢艳杰:“看似无情,实则无奈,弃叶保树,也是自保。毕竟没有了大树,树枝焉附?
星期日根本不用一晃这就到了。被几路人马算计准确的至少有一样:星期日是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这日,俱乐部成员兵分几路,期望以各种视角辅以多类器材来认真审视和记录秋之美、红叶之美、大自然之美。
一路队伍是成建制的,颇有些规模,并带有粮草,由俱乐部总领邱燕萍美女亲自率队,浩浩荡荡来到魔鬼湖并登上山顶。山顶之上,满山满湖的秋意美景尽收眼底。尽管今年的秋色似乎不如传说中的那般红而美,但登高之后,确实仍有杨新海诗意中的层林尽染之感。
另一路则为小分队,轻车简从,注重探寻麦城界内的秋之美、尤其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小队来到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校园的树木园(Arboretum),探美行间谈笑中再又提到离层、讨论到离层存在的证据、议论到大自然的奇妙之无比。树木园漂亮的叶子虽然不算多,但多种树木上色彩各异的累累硕果确实也很是亮丽。为尊重大自然,该树木园有好几片区域的树木和杂草常年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模拟自然保护区。那里,也可以给人们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各路人马归至家中,自然是海量的照片在群内分享刷屏。赞美的、感叹的、提问的,大家不亦乐乎、其乐融融。待一切稍有停当之后,宋嘉声也贴上了白天的斩获:显示一片荒凉的照片,并开玩笑道:“荒凉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聂海燕赞叹:“在我们吃喝玩乐俱乐部成员眼里就没有不美的地!
玩笑归玩笑,我们确实也在思,待至真真有心情与情绪认真而投入地欣赏荒凉美之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就可能有了一个升华呢?
卢艳杰、聂海燕、杨新海、宋嘉声
2018 年10 月 21 日
编者后序: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之间距离;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朋友们无需相约见面,闲暇片刻,发几句闲言片语,相互调侃几句,遇到情趣相投的人,聊上几句,顿感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心情畅然,心中的郁闷与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从医学角度上解释为“精神疗法”。身在异国他乡华人,因为有了朋友陪伴,减少了几多乡愁、孤单和寂寞,微信朋友圈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和愉悦。
作者 朱俊勇
今秋
悄悄地在雷声暴雨中来了,
你来得那么突然,
门前的枫树仍绿郁葱葱,
还来不及换上红装。
今秋
匆匆地在狂风飞雪下走了,
你走得如此仓促,
给庭院的青草披上了白露,
却来不及带走树上的彩叶。
今生
急急地在荒芜的年代来了,
我来得那么从容,
稀粥面糊也长成六尺汉子,
良师慈母的教导注定成钢。
今生
悠悠地走过了千山万水,
我有幸师从众家学者,
授教在四海学堂,
登过了荣耀奖台。
如今
安然地来到这片静地,
我用生活励炼给的淡定,
在秋天里预备自己的心,
享受冬天的宁静和素雅,
耐心地等待春天。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密城时报》编辑部 三心)
孙新岸
对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引导,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还有一类是在某个事件上家长需要的介入。
先讲第一类,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我家培养孩子,非常注重孩子 的心理因素,从小培养他们一个观念,如果这件事情你开始做了, 那就要尽全力去做好。 对孩子在校学习,我们也是一样的要求,要做,就在自己的 环境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做好。
两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几乎没有看过他们的作业, 也不会检查他们是不是做作业了。在他们刚上学前班时,我曾经跟他们讲,学校的作业永远是第一位的,放学回家, 先做作业, 做好后,可以随便玩。
我们遵守了我们的诺言,孩子也在心里建 立了什么是重要事情的概念。这样下来,一般就不用担心以后他 们去大学了,会不认真学习,或者是工作了而不求上进。我认为 这是对孩子做事理念的一种引导,也算是让他们对做事情有一定的责任感。
中国有句老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很明显, 就是教育孩子是要从家长自身做起。我们自己也是尽量做到遵守 我们的诺言,无论是家里还是家外,孩子们会看着家长的言行, 这种潜移默化的模仿行为,几乎是从他们婴幼儿时就开始了。如果您应承了孩子一件事,那请一定想办法去兑现。无法想象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父母,家里的孩子做事会干净利落。
有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还不够。这就涉及到第二类, 家长介入的引导了。
不能说我们完全没有推动和要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他 们理解了作业的重要,理解了学校活动应该多多参与,但是不太理解准备美国的两种大学入学考试(SAT/ACT)的重要性,也不明白,他们要额外地多花功夫,多做习题。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 们他们认为,无论参加哪种考试,只要拿一套样品题做做就行了, 无需搞大量习题演练。他们不懂这种考试的设计,就是要学生们大量做题,只有熟能生巧,才可能在这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家长,在知道孩子可能因为没经过这些,不懂这个过程,而考出不理想的成绩时,还是要跟他们说清楚,还是要提醒他们去做习 题。
记得当年女儿在高二结束的暑假, 是准备好好玩的,当我们让她做一些大学入学预考(PSAT,相当于大学入学考试 SAT 的前期预考,但美国教育系统用 PSAT 评估一种全国的奖学金)的习题时,女儿曾经非常不高兴地回答,“为什么,我的朋友都在玩, 为什么我要做好几套习题?” 后来讲明白了道理,才被她勉强接受。我们不会去逼孩子,但该引导,该讲明白的事情,还是要点到。过后,女儿曾经说,我们那时的提醒是对的,对她考出好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编者的话:本文选自密城华人女作家孙新岸新出版的《走入美国教育 –藤儿藤女成长录》。
这是一本纪实教育文集,文集里记录了一位母亲三十年来,手记一对儿女在美国成长的点点滴滴。文集分为三部分,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分享了作者如何在自己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给予孩子的帮助以及引领他们选择健康成长的路径,书中介绍了很多美国的文化习俗和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国著名微小说家凌鼎年前辈为这本文集写了序,凌老这样写道:“这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文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第一手资料,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不是采访来的,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所以特别真实。读这样的书籍,不管是有孩子的或还没有孩子的,都是一本难得的参考教材,读者会联想,会比较,会反思,会借鉴。” 凌老特别强调这本书比起“教育专家的理论或概念更有说服力,更有推广价值。”
近期密城妇女俱乐部将会邀请本文作者孙新岸女士举办一期子女教育讲座,欢迎大家参加,敬请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张芝宇
早就听说中国杭州的西湖很美。今年夏天,我们全家一起到中国旅游,一共去了南方的三个城市,其中之一就是杭州。我们游览了著名的西湖美景,而最让我难忘的却是观看了水上演出《印象西湖》。
我们到达杭州的第一天,一位住在杭州的朋友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去看《印象西湖》。《印象西湖》每晚在西湖上表演,是水上真人实景的大型演出,是张艺谋导演的。这位朋友告诉我们,虽然票价有点贵,但是非常值得去看!看完,你们一定不会后悔的。于是,我们就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我们提前15分钟进了场地,找到了我们的座位。那时,天还没有全黑,但所有的座位上都坐满了人。演出开始时,开场的灯光一亮,在我们面前是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
我们看到湖里的船,远处的桥,各种各样的小亭子,还有一个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所有这些都在灯光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演出的内容也很丰富: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拉小提琴和弹钢琴的。但是,最让我难忘的是高科技的灯光艺术效果。不同颜色的灯光打到水上,变换成不同的颜色,与水和水中的倒影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幅不同的风景。《印象西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场面非常大。我从来没有看过有这么多演员参加的实景表演。
演出大概进行了一个小时,虽然有些故事我看不太懂,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有看够。现在距离看《印象西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我还是能清楚地想起这场演出中一幕幕的精彩画面。
老师点评:刚刚开学,我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关于暑假见闻的文章。张芝宇同学交上来的这篇《印象西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开始听说这场演出到决定去看以及看完后的感受,她都在文章中娓娓道来,条理清楚。对于演出的经过和内容,她用详细的文字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将一场一个小时的实景演出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我没有看过这场演出,但是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感谢她给我们带来的美丽文字!
作者简介:小作者张芝宇,今年十四岁,现在就读于Pilgrim Park Middle School 八年级。也是中文学校八年级吴蕊老师班的学生。从小就跳芭蕾舞,多次参加密尔沃基Nutcracker 演出。喜欢中国文化和中国菜。
图片来源: 张芝宇及父母提供
Emily Wang
America today is stuck in a divide. There are no longer moderates. It’s now either right or left. In this time of need, the country’s fate lies in the hands of very little. In order to reach a decision, people’s opinions matter more than ever. For the longest of time, midterm elections have had the lowest voter turnout...
--参加 UCA 2018 华人大会后的一点感想
薛求真
我今年参加了9月27-29日UCA(United Chinese America) 在首都华盛顿DC 举行的美国华人大会。同去参加大会的还有多位密城华人社区和威州的华人朋友。走进会场,看到五百多位来自全美的华人,感叹华人终于团结起来了,不分政党,不为赚钱,只是为了倡导华人作为美国公民,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积极参政议政,传播华人文化遗产,扶持华裔青少年健康成长。
部分大会出席者的合影
就时势而言,目前的中美关系,应该是我来美国30多年最坏的。副总统Pence最近就中美关系的讲话,点明了中国将是美国目前的最大敌手。在美华人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华人如何...
- 第二届威斯康辛州国际花旗参节花絮
海韵
九月十五日是一个难得的艳阳日。应马拉松国际参业姜铭涛博士的邀请,我和先生驱车三个小时前往Wausau参加第二届威斯康辛州国际花旗参节并主持马拉松参业贵宾晚宴。
晚宴在Wausau Rib Mountain最高点的一个内设壁炉餐厅举行。由于时间还早我们先到四周转了一下。走出餐厅不远处便发现我们是在滑雪道的顶端。可远眺方圆几十华里。水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俯视山脚绿意葱茏,美不胜收。
听说附近有个瞭望塔,我们决定步行过去。走在幽静的山间小路,看着开始变色的树叶在傍晚的阳光斜射下甚是好看。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湿度和温度都让人极为舒服。心想花旗参可真是会选址啊,难怪全美95%的花旗参都产自于这里。登上瞭望塔,花旗参之都一览无余。
六点多钟嘉宾陆陆续续到达。晚宴的酒菜已经备好,香味浓浓,实在诱人。最吸引我的是“姜博人参乌鸡汤”。
我很好奇,为什么一道菜要冠上姜博的名称呢 ?原来这道菜是有故事的。也可以说这道菜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姜博士的人生和事业轨迹。
2009年姜博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务积劳成疾,身体变得虚弱。经常在早餐后继发低血糖晕倒,不得不放弃手中的工作回家修养。因为身处花旗参之都他买了一根20-30年的野生花旗参与乌鸡一起熬成汤。
姜博一连喝了两天,第三天早上喝的时候就感到热血沸腾,神清气爽。身轻如燕的他还畅快的跑了一英里的路。从此姜博就把这道汤如奉至宝。人参改变了他的身体状况,习惯于科研的他开始研究并种植花旗参。
一切准备就绪,晚宴在六点半左右正式开始。
我的开场白以问题开始。我让大家猜是哪两个关键词让我们今天欢聚一堂。话音刚落就听到大家异口同声说是人参(Ginseng)。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马拉松参业,现场播放了介绍视频。
第二个关键词我给大家的提示是,它和人参(Ginseng) 是同一词根,而且它的根部和人参相似之处就是食用后能给人带来温暖,驱除寒气。很快就有人猜出是Ginger (生姜)。
看到在场的美国人面露疑色,我便给他们解释说姜铭涛博士的中文姓和(食用)姜是一个字。生姜是中国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可入药。这时姜博插话说自己是个老姜,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从姜子牙一手缔造的齐国走出的姜铭涛博士是山东农民的儿子。自2010年就弃医从农开始花旗参的种植。但是我眼前的姜博依旧书卷气十足,待人温和。
介绍在场嘉宾时,无一遗漏。多年的合作伙伴、资深客户、小演员甚至连他公司实习生的父母也一一认真地介绍,真诚相待。整个晚宴我眼中的他像是个服务生,搬桌椅,倒酒,敬酒,让菜,一直在忙碌中…
晚宴中我即兴采访了姜博的合伙人,猛客花旗参第二代传人 Percy Monk。或许是一辈子居住在这世外桃源的缘故,憨厚可爱的Percy老人声音不高微笑着说自己不善言辞。
他告诉我们当年他的父亲来到威州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印第安人食用野山参,便开始在自家小院尝试人工种植。他用手比划当时种植花旗参的试验田只有几张小桌子那么大。如今花旗参事业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姜博曾在朋友圈里发过一张人参浆果的照片。我问他:“人参果那么鲜亮,红艳欲滴,想必是酸中带涩的味道吧”。姜博回道:“ 苦中带甜,回甘 ”。我开玩笑地说:“原来人参果是人生的味道啊”。
能亲眼见到靓丽的人参果,挖到一株人参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终于第二天我们有幸被邀请到花旗参参场体验参农的生活。
这里真是一派田园风光。参园旁边的一棵苹果树已经果实累累。参场员工,上海女孩Shirley说这棵苹果树是自然生长的,没有任何人打理。大家听后迫不及待的采摘品尝。
这时就听见有人说:这苹果纯天然,无污染。不用洗,也不用削皮。绝对干净,带皮吃最有营养。
看到一望无际的花旗参,我迫不及待地拿着大铲叉开始挖参。花期参的绿叶子已开始泛黄,而此时的人参浆果已不多见。原来人参浆果已经收割过了,现在是开始收获花旗参的时节。
我小心翼翼地挖,生怕挖断了参宝宝的“胳臂”或“腿”,当我把一只完整的花旗参从泥土中轻轻剥离后,那种收获的喜悦真是畅快、欢愉。
人参,形如人身;味道也如人生一样苦中回甘。不仅有其地表上鲜亮的人参浆果,更有植根于沃土中的精华。花旗参如此,人生也该如此吧。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来吧,亲爱的朋友,
来吧,亲爱的伙伴
让我们为相邀举杯祝愿...
吴蕊老师
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暑假常常让不少父母发愁,不知道该送孩子们上什么样的夏令营?近年来,有不少父母将孩子送往中国,参加由华侨办组织的文化寻根之旅。能够让孩子们亲临父母的出生地学习中文,并且经历当地的各种文化活动,着实非常不错!只是夏令营要求孩子至少十二岁以上,而且名额非常有限。将孩子独自送回国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也难免让家长们牵肠挂肚,不甚放心。
我家两孩子今年分别十二岁和十岁,这两年暑假我们都没有带她们回国。但是我们又不希望孩子们在这三个月中将中文忘得一干二净。如何能够让孩子们在暑假中可以继续接触学习中文又过得开心有趣呢?继去年暑假我组织的中文诵读班之后,今年杨芳老师表示,她非常愿意和我一起再次组织孩子们的暑假活动。于是我们一起联手,利用周末的时间,自七月中旬起,一共举办了为期六周的中华文化兴趣活动。
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孩子,中文属于她们的第二语言。要做到听说读写样样精通实非易事。听,说相对而言尚可,但是能读会写还是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决定除了带领孩子们进行诵读外,还要进行写作练习。为了让中文学习更加有趣,也为了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将此次暑假活动的主题变成了中华文化兴趣班。
一改往常正襟危坐在教室里学习中文的形式,我们抛开课本,不仅将课堂搬进了厨房,更移到了室外。我们一起看录像来学习汉字,通过实物认识文房四宝,并且学习钢笔和毛笔书法。还特别加入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赏析,通过分角色扮演里面的人物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并且还适时利用龙舟赛的活动,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参观游历活动。
最后一次课时,我们邀请家长们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擀皮,包饺子,包韭菜盒子,讨论各种中国菜的特点。让孩子们在这里有吃有喝有玩,还能够更加更好更深地了解中华文化,将暑假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她们笔下的这些活动吧。
后花园随笔
(廖悦伶 12岁)有一天,我们去了后院,后院非常漂亮!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看到了玫瑰,雏菊,薰衣草,薄荷等等。它们很多种颜色,有红色,有紫色,有黄色, 有橙色,有绿色,很好看,像一道彩虹。而且,很多花闻起来非常香。花园好像是仙女住的,很神奇。我希望每天都能去花园里看看。
(梅墨涵 9岁)今天下午我随吴老师去了她家的后院。在那里我看到了薰衣草,玫瑰和绣球花等等。还有蔬菜黄瓜甚至一个红薯。这些美丽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粉红,大红,深红直到非要暗的紫色。这些颜色能让你感到它们的与众不同。比如:红色让你觉得快乐或者激动;蓝色让你觉得悲伤或平静。除了多彩的颜色,这些植物也形状各异:有的花看起来像喇叭;有的花看起来像蝴蝶。这就是我在她家花园里看到的。
点评:这是我带孩子们参观完我家的花园和院子后,让孩子们用一段文字来记录她们的所见所闻。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孩子们眼中看到的,心中想到的真是大不同,但是都观察细致,写得也很棒!
最喜欢的一节课
(廖悦伶 12岁)今年夏天的中文课比去年的更好玩,我最喜欢的一节课是书法课。我很喜欢书法,因为我很喜欢写字和画画。而且我知道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包括纸,墨,笔,和砚。我还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字体像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等等。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那时人们在乌龟背和牛骨头上写字,所以叫甲骨文。隶书都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很特别。草书就是一种写得乱乱的字体。我现在知道了怎么区分这些书法字体。
(何捷 13岁)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很多次暑假中文兴趣班的活动。我们学习了西游记和中国书法。但是我最喜欢的课是学习包饺子,因为这堂课的互动特别多。我们一起学习包饺子,有说有笑,很开心。我们听老师讲了春节吃饺子的来历。我们学习了包饺子的几种不同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自己设计怎么包饺子,可以将饺子折叠成鲜花和别的形状。煮好后,我们吃了我们自己做的饺子。我不记得我们都用了什么馅儿,但是我记得味道还行。下次如果还有中文课,我还想学包饺子,因为我最喜欢这次课。
(赵文馨 14岁)今年八月的每个星期天,我都去吴老师家学习中国文化。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学包饺子。当我得知我们要学习制作饺子时,我就想“我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我已经知道怎么包饺子了。后来吴老师说,我们要学习包各种不同形状的饺子,于是我就非常激动。
那天晚上,我们先一起做韭菜盒子。我觉得包韭菜盒子太难了!我试图像老师那样捏花边,但是我做得不好看,所以我就让我朋友Sophia帮忙。我呢?把馅儿放在皮中间,然后让她捏出花边来。韭菜盒子包好后,吴老师就下锅煎好。煎完了,她就让我们吃我们自己做的韭菜盒子。我没有吃,因为那时候我不饿。
做完韭菜盒子,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一开始我们怕饺子包不拢,会漏出来,很紧张。包了几个后就感觉自信多了。我和朋友们一起包很多形状奇怪的饺子,真的很有趣。我还学会了包扇形饺子,对此我非常满意。包完后,我们就等着吴老师给我们煮饺子吃。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吃自己包的饺子就更加开心了,所以我最喜欢这堂中国课。
(李文悦 13岁)今年暑假我很开心,因为每周我都能见到几个好朋友,和她们一起在“暑期中国文化班”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文字和书法,听了西游记的故事,吴老师还带我们参观龙舟赛,给我们讲端午节和龙舟赛的故事。但最让我记住的是最后一节课,我们学习包饺子和韭菜盒子,还一起吃晚饭。
那天,我们来到了吴老师的家。她已经把面准备好了,馅儿也做好了,这样事情就简单多了。我们先学习包了几个很大的韭菜鸡蛋盒子,吴老师当时就煎好给我们吃,真好吃!接下来我们开始学着包饺子。我们先拿一根木棍擀皮,然后把肉和菜放进皮里包起来。我们包了各种各样的饺子,饺子包得越来越好看。
我们每家都带了一个菜,吃饭的时候,吴老师就给我们讲中国的四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很不同的。我最喜欢的菜是粤菜,比较清淡,有很多海鲜。中国北方人有“出门饺子进门面”的说法,吃完饺子我们这次暑期班最后一节课就结束了。我觉得那天晚上的饺子和菜都特别好吃!
这个夏天在中国文化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跟朋友们在一起学习很好玩儿,希望明年还有这样的活动。
读了孩子们的这些文章,我们知道孩子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重温了经典,而且还收获了友谊。就这样,我们的暑假中华文化兴趣班在孩子们一起包饺子,品美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不少小朋友甚至还觉得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明年的暑假吧!
图片来源:暑假班各位家长